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国玲 孙浩
从小学一年级开设甲骨文课,一天学会一个甲骨文,用甲骨文作画,还举行甲骨文过关识字大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甲骨文,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一年级的学生却能辨识甚至写出100余个甲骨文字,连家长都惊叹:“这所学校的孩子太厉害了。”12月15日,45所入选2021年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公示名单,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入选。不少人感到好奇,甲骨文有哪些奥妙?学校是如何开展甲骨文特色教育的?有哪些有趣的地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下课还回味悠长的汉字画
“日和月都是圆形的,中间也都有一条横,那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呢?”12月15日,在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一年级三班的小朋友们又迎来最爱的汉字画课堂。美术老师李林科带孩子们重温了日、月、左、右、上、下的书写。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老师讲着字的由来。不仅会认会写,李林科老师还带领孩子们用甲骨文想象文字编故事,用笔墨创作一幅汉字画。孩子们在分小组绘画创作过程中,宣纸上画出山、水、田、舍,还有舟和老虎,每个小组的作品都不同,好像穿越到了遥远的殷商时代。一堂课结束,孩子们孩子讨论着自己的作品,和李老师沟通着小组的创意。“每次‘汉字画’我都不想下课,甲骨文背后的秘密,每个字都如此生动形象,太好玩了。”学生单钰琪说到。
这样的课堂情景只是“甲骨文”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走进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的校园,目之所及随处可见甲骨文的身影。学校的校训、各个班级的班牌、孩子们的手抄报等,都是甲骨文。甲骨文作品人人可见、人人可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孩子眼中,甲骨文不再是生涩难懂的汉字,而是能玩、能写、能画的游戏元素和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学校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心中,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学校副校长庄明华介绍。
怎样把甲骨文的专业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是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难题。2017年开始,潍坊市实验小学从汉字画入手,利用每周一次“汉字画”选修课,将甲骨文变为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学校依托课堂,探索出低年级单个甲骨文字与线描画结合;中年级以成语故事、传统文化典故为主的汉字绘画教学课程。用成语故事或典故解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古汉字的起源,再提取成语典故中的甲骨文,融入到绘画创作中,是该校“汉字画”课程一大亮点。
“学校以‘汉字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甲骨文这一有趣的象形文字,体会汉字丰富的形象内涵,同时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字画结合的‘汉字画’课程。汉字画是学校美术教学的特色,是一种创造性的美术教学方式,是‘书画同源’‘文以载道’的具体体现形式。”学校副校长庄明华介绍。
用甲骨文作为汉字启蒙
从2020年开始,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在全校普及甲骨文识字课程,用甲骨文去做孩子的汉字启蒙。“我们想带领学生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感受古老文字中所散发的‘新’魅力。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轻松中将汉字,而甲骨文特有的形象也能让孩子对语文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学校副校长庄明华介绍。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语文教研组根据国家教材语文课本一类字,选取有用的甲骨文。“我们先挑选一些象形程度高的字并且教给学生,通过解读文字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文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特征。然后,把甲骨文与语文学科、信息技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例如,通过电脑制作、拓印、衍纸、剪纸等形式,让学生既学习了甲骨文,也学到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张玉莉介绍。
“现在我们语文课每天认识一个甲骨文,日积月累,孩子们认识不少甲骨文字了。”在语文课上张玉莉经常带领孩子们从生活中去认识甲骨文,比如,看到下雨、敞开的两扇门、打开的伞等,让学生将其画出来,老师将其演变成所对应的甲骨文字再变成现在的简体字,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平时认识的汉字是这样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突破课时、学科限制,摸索出甲骨文主题融合课堂教学六步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联想、学习新知;激发想象、形成作品;创意组合、电脑制作;赏析评价、交流感受;拓展延伸、总结提升,让甲骨文教学落到实处。
学校定期举办我为甲骨文代言、甲骨文知识竞赛、甲骨文书法展览,展示甲骨文教学成果,引领学生发现汉字之美,感受汉字的魅力。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由被动学习变主动书写了!几年来,学生参与甲骨文学习比例达到100%。“通过学习甲骨文,我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感受到古文字带来的乐趣。现在,我已经识记了100多个甲骨文文字。”二年级一班学生高凌希告诉记者。
甲骨文与多元课程相融合
学生每天学习一个甲骨文,学校两周一次美术校本课程实施,每周五下午开设汉字画、衍纸、编织、线描画和书法等社团,把选修课和社团作为甲骨文学习的拓展空间,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多管齐下落实“汉字画”课堂教学,拓展汉字字源与各学科相结合,立足课堂学习、扎实识字教学、丰富汉字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在双减下,老师们通过轻松高效的汉字画课堂、甲骨文象形字、意形字,寓教于乐得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学的又快又好,事半功倍得加深了孩子们对汉字的体验和认识。
同时,一二年级孩子们对甲骨文的热爱也延伸到校园外,许多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甲骨文,回家还会拿回去考他们的父母。家长被孩子带的也能认识不少甲骨文字,有家长们说:“孩子有事没事回家就考我,看的出来是对甲骨文特别喜欢”。
培养一支甲骨文专业师资队伍是落实好“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字、写字,还要追根溯源,告诉学生汉字从何而来,让学生通过汉字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基因,播下历史文化的种子,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这就对老师们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副校长庄明华说。为此,语文教研组与美术教研组联合教研,还开发《汉字画》《字源识字》《汉字画的电脑制作》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汉字难写难记的问题,教研组在寓教于乐同时,适应教学模式差异,以确保达到汉字知识点和趣味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爱上甲骨文、爱上汉字、爱上传统文化,形成甲骨文特色学校创建的新途径、新方法。
多年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潍坊市实验小学南校区先后探索出80个常见象形字对照表、首字母索引甲骨文对照表、低年级主题融合课程、中年级学生成语故事教学集锦等甲骨文课程资源。学校先后获得奎文区一校一特色一等奖和山东省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作者:李 健
“汉字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字世界,它自成体系,盘根交错,井然有序,又悠然自得。相比于真实的天下,文字建立的世界,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更为深远、广阔与恒常。”这是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一集开篇的一句话,也是该片所要表达的主旨:以5分钟一集一字的体量,融合实景实物拍摄、访谈解读、影像技术合成等方式,从“中”“鼎”“文”“册”“图”等代表性文字入手,生动精巧地讲述汉字的渊源和演变历史,解析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微言大义,讲述字里乾坤
作为语言系统的汉字是宏大而抽象的,而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中,却是细微而具象的,充满丰富立体的生活气息。很多汉字的字源,或来自于具体的实物,或以生活中的场景为造字蓝本,从中我们也可以揣摩出祖先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看法。《“字”从遇见你》没有就文字而解读文字,而是以开阔的文化视野,贯穿古今时空,通过文字的连接,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化脉络,使之更贴近当下时代的发展和百姓生活,从而引发人们与文字的情感共鸣。
“哎哟,那字怎么写来着?”“今天你写字了吗?”调侃的语调和轻松诙谐的旁白解说,既是为了更加贴近短视频的传播生态,更体现出创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手机、电脑的普及,键盘书写、语音输入等方式越来越便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我们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每天使用的汉字倒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当我们不经意间觉得书写不那么重要,不太在意汉字的点横撇捺,忽视了对汉字形体美的关注,这个系列微纪录片则用见微知著的方式,来解读文字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更长远的历史时空,文字背后一直延续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意义。
例如片中解析“福”字时讲到,从字形上来说,很像先民们使用的尖底瓶,是酿酒的器物。在农业文明时期,有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就是一种莫大的富足和幸福。虽然随着汉字的演进,“福”在字形上与“酒”的关联性消失了,但其中蕴含的祝福祈愿却始终如一。再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卜”字并不是一个高频词,而在殷商时期,“占卜”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卜”的字形或许就来源于占卜龟甲的裂纹,其字形字义代表了人们对未知的复杂情绪。尽管时代发展变迁,人们认识世界有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在探索未知的路程上,我们可能与古人有着一样的情绪。
跨越时空,解读文明密码
汉字蕴含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蕴含着文化绵延发展的密码,在字形的一笔一划、排列组合之间串联起世俗生活、风土人情,也融汇着人们对未知的想象。然而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千个甲骨文字中,只有一千多个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汉字也随之不断进化,有的字意思改变了,有的字融合了新的意义。在每集的结尾,都简明扼要地串起这个字古今含义的关联,诠释内在的联系。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字形、字义已经变得面目迥异、截然不同,但是穿透这些,却是古老与时尚的文化交融。就像“走”在古文中的意思是“跑”,而在现代汉语中,“走”淡化了曾经的速度感,表现为“某种状态的改变”的意思,如“行走”“走运”“走起”。不管字义如何改变,却始终保留着“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动态意义,这也是“走”字穿越古今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决心。
再如,片中介绍甲骨文中“天”字时,有关“天”的起源众说纷纭。无论是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观测太阳运行,还是屈原《天问》中“天所何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反复追问,又或是云冈石窟、敦煌壁画中对飞天的艺术表现,都表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天”的想象和认知。而如今宇航员航天服的外形与甲骨文中“天”的形象却颇为神似,仿佛又有一种隐秘的关联……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字”从遇见你》是近年来原创汉语文化类节目走红的又一案例,反映出人们学习古典诗词、文物、文字、历史的需求,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这一系列纪录片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期待更多优秀的文化节目和作品,用富有时代感的传播方式,增强审美共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李健)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问答
[回答]甲骨文历史之类的和甲骨文的来历网上可以找百度
[最佳回答]汉字的最初模样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最佳回答]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170万年,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分别是我国长江流...1、元...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人越来越不会写字了,提笔忘字、语法混乱、字体潦草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病”,甚至有的人认为:“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了,写字好不好...四...
[最佳回答]远古时代是“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汉字最初的形状是在彩陶上的绘画后来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近义词:欺骗,操纵,运用,使用,用,普通话读音为yò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用”的基本含义为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如使用;引申...近...
[最佳回答]祖国在我心中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宣布、宣纸、宣泄、宣誓、宣传、宣判、宣告、宣称、宣和、宣讲、“宣”,普通话读音为xuā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宣”的基本含义为公开说出,散布,如宣...
[回答]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
[最佳回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