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镇小学寒假阅读手抄报优秀作品展评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金虎辞旧岁,玉兔迎新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营造读书氛围,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创建书香校园,2月7日,洪山镇小学开展了寒假“亲子共读一本书”手抄报优秀作品展评活动。
评选
在教务处统一组织下,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收齐本年级各班寒假阅读手抄报优秀作品三份,分年级组评选出1~3等奖,并在校园开展集中展示。
展示
孩子们的作品构思独特,内容丰富。他们不仅阅读了本次“亲子共读一本书”指定书目,还阅读了大量的名著经典、诗词歌赋,并将之绘于笔下。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尽情地展现着阅读带来的智慧和才气。此项活动深受师生青睐,展评效果好,反响热烈。
获奖作品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书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孩子们将阅读感悟尽情展现于自己的创作中,他们的作品如深海明珠,熠熠生辉。
一年级
《我有友情要出租》
孤单寂寞的大猩猩不知道该怎样交朋友,于是想到了“出租友情”的点子,这样一来,不仅有朋友陪自己一起玩耍,而且还有钱赚,一举两得。刚巧,咪咪出现了,她正好没有玩伴,马上租下大猩猩陪自己玩,他们玩得很痛快。后来,大猩猩又开始出租友情了,不过,这一次他特意强调了是“免费”出租,因为他已经领悟了友情的真谛,明白了友情是不能用金钱买卖的。
一等奖
△一(4)班•周严宇
二等奖
△一(3)班•裴艺橙
△一(2)班•王子睿
三等奖
△一(1)班•舒项轩
△一(5)班•王梦婷
二年级
《小鲤鱼跳龙门》
本书讲述了小鲤鱼在旅途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还在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了过硬的本领。小鲤鱼们要去寻找传说中的龙门,听说跳过龙门就会变成一条真正的大龙,但是他们的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后小鲤鱼克服了种种困难。孩子们学会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等奖
△二(1)班•赵若妍
二等奖
△二(5)班•裴子墨
△二(4)班•陈姝淇
三等奖
△二(1)班•代昌锐
△二(3)班•谭金麒
三年级
《稻草人》
《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
一等奖
△三(3)班•饶敏悦
二等奖
△三(1)班•黄子涵
△三(2)班•李泓舟
三等奖
△三(5)班•刘沐妍
△三(4)班•张可欣
四年级
《稻草人》
《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
一等奖
△四(3)班•陈以轩
二等奖
△四(2)班•庹芸好
△四(5)班•龚楷铃
三等奖
△四(1)班•易敬皓
△四(4)班•卢绮萱
五年级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该作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
一等奖
△五(4)班•凡菲梵
二等奖
△五(5)班•周雨涵
△五(1)班•陈锐轩
三等奖
△五(2)班•周子淇
△五(3)班•江泓睿
六年级
《童年》
本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一等奖
△六(3)班•李思涵
二等奖
△六(3)班•周瑞雪
△六(1)班•舒湘瑶
三等奖
△六(4)班•郭雪茹
△六(4)班•刘思远
仁爱绘蓝图,双减谱新篇。简单的画笔,亮丽的色彩,点燃青春的梦想,释放内心的激情。本次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树立了孩子们的中华文化自信,激励“仁爱少年”争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孩子们乘坐阅读这艘智慧之舟,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卜算子·阅读手抄报
相识情便深,恨不相识早。阅尽千千万万篇,终不似、经典好。
晨诵惊天诗,暮省凌云报。长思忧乐每相亲,书卷多情笑。
图文:聂爱红、王秀丽、刘洪涢及语文组
从古代希腊以来,西方社会就喜欢用动物故事来影射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经验,我们熟悉的《伊索寓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实际上,早在《伊索寓言》出现之前,作为动物寓言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作品《列那狐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只不过当时是流传的是一些零散的相关故事。
大约在1175年前后,著名的中世纪诗人比埃尔•德•圣克卢把这些民间的故事诗做了收集、整理和改编,头两段问世以后,曾经受到热烈的欢迎。后来又有作家继续进行整理,经过一二百年的不断努力,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出现的那段时间,正值西欧中世纪的11—12世纪前后,社会发展处于鼎盛期,信仰维系方式也达到了顶点,人们认为活着的时候要禁欲,要吃苦,这样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但随即人们便出现了怀疑心理,基督教徒们纷纷开始怀疑上帝。对他们来说,上帝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但是上帝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宗教学者阿伯拉尔和阿奎纳等人开始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出了不同于奥古斯丁的阐释,强调人们应该在“理解中信仰”。也恰恰在这一时期,《列那狐的故事》出现了,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想要过得幸福,就要把握当下,及时行乐。
但是作为普通市民阶层,想要获得利益,攫取食物,就得像列那狐那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弱肉强食的争夺,因此他们必须通过一些手段和计谋来达到目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换句话说,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世俗文化,都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然出现的结果。
《列那狐传奇》是一部动物故事集。主人公狐狸列那象征新兴的市民阶层,猛兽象征封建势力。列那与狼、狮子、熊的斗争,反映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它捉弄狮王、杀害大臣,几乎无法无天。列那战胜猛兽们取得胜利,靠的是它的聪明机智、左右逢源。
对于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猎人、狮王、公狼、大熊,并没有害怕得一味忍让,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它们周旋:他把代表贵族势力的狼玩弄于鼓掌之中,总是设计捉弄它,让他吃尽了苦头。比如他为了吃到鳗鱼而答应剃发受戒,却被列那一盆开水浇下去烫秃了头。
为了吃到更多鲜美的鳗鱼,狼很快就把开水淋烫的疼痛抛在脑后,听从列那的诱导,大晚上的蹲在河面的冰窟窿旁边,把铁桶拴在尾巴上钓鱼。天亮后,被结结实实的冻在冰面上,陷入了猎人和猎狗的围捕。最后,尽管狼得以侥幸逃脱,但却被猎人打烂了屁股,漂亮的尾巴也断了。而此刻,列那早就回到温暖的家中做美梦去了。
蠢笨的狼接二连三地遭到列那的愚弄之后,终于幡然醒悟了,他向狮子国王告状。狮子国王本想息事宁人,但控告列那的人又岂止狼一个?无奈之下,他不得不传列那到庭受审。
这就引发了精彩纷呈的《狮王的判决》。
审判的过程中,列那先是花言巧语地为自己辩护,博得了国王和王后的同情,但随即在与狼的决斗中败下阵来,这是事关胜负的决斗,失败的列那被判有罪,即将被处以绞刑,千钧一发之际,列那凭借智慧力挽狂澜,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不但取得了狮王的信任,还得到了狮王的恩宠。
这些以弱胜强的故事表现了市民阶层对封建贵族的蔑视,赞扬了列那的勇敢机智,但同时,列那又经常欺侮鸡、兔、鸟、猫、蜗牛等弱小动物。吞吃母鸡,假装向鹅忏悔,却又吃了鹅。它以欺骗和诈取的方式,或以谄媚的手段,或乘人不备,或躺下装死,许多小动物成了他的腹中之物。
比如,列那以欺骗的手段,残忍地吃掉了麻雀的两个孩子,伤心欲绝的麻雀在警犬的帮助下惩治了列那,若不是列那装死,恐怕难逃此劫。
列那凶残的一面正是市民阶层所具有的特点,即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商人特有的品性——剥削下层劳动人民。
整篇故事集中,动物王国里各个阶层的动物的复杂关系和矛盾斗争,也正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充满黑暗、掠夺、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世界。所以,《列那狐传奇》有较强的现实性,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复杂关系和昏暗天地的写照。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那狐系列寓言就在中国流传开来。
1926年,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在英文版的基础上翻译出中文版的《列那狐的历史》;1929年,蒋学楷又从法文本译出《狐狸的故事》;1983年,翻译家钱春绮以诗歌体翻译的《列那狐》出版,书名改为《莱涅克狐》;2020年,大星文化重新再版了郑振铎的译本,改名为《列那狐的故事》。
无论经历了多少次演绎和阐释,这部有着深刻寓意的成人寓言都在阐述这样一个事实:成人世界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其实更多地体现在“智者生存”上。如果没有智慧,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
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读《列那狐的故事》,为的是让孩子从列那狐身上感受到人生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这部作品中,包括智慧乃至狡猾在内的个人的才智,受到了突出的推崇和赞美。在中世纪,尊崇的是人对上帝的虔敬意识,崇尚“思想即罪恶”的观念。按基督教教义的说法,由于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偷吃了禁果,犯了知善恶、能思考的罪。所以,思考变成了人的重大罪过。
但在12世纪产生的列那狐的故事中,却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加以肯定和尊崇。例如,有一篇故事讲到,狼一家人刚美美地吃了一顿羊肉,就听到饿了两天的列那狐来敲门。列那狐不仅骗走了狼偷偷藏起来的羊腿,而且还把狼奚落了一番。这样,作品一开始就用赞美的语气,为列那狐的行为定下了肯定的基调。
接下来又讲到,一天,寒风刺骨,列那家里断粮了,他只好出去碰碰运气。出门不久,列那就看到一个拉着鱼的马车走了过来。它立刻跑到马车前面去装死,赶车人过来一看是死狐狸,皮毛又很好,于是便把它放在车上。狐狸立刻吃饱了肚子,然后又拿了一些鱼,机智地跑掉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列那正是靠自己的机智吃到东西,获得了生存的权利。
还有一次,列那把小母鸡吃掉了,被公鸡告到狮王那里。狮王大怒,派狗熊去逮捕列那。列那利用狗熊贪吃的弱点,告诉狗熊可以去吃蜂蜜。狗熊立刻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跟着列那去了一个伐木场。列那狐指着一棵裂有大口子的橡树对狗熊说,这个洞里贮藏的蜂蜜最多,伙计,别怕,把脑袋伸进去才能吃到底下的蜂蜜!谁知狗熊把头伸到裂口中间,被夹住了脑袋。列那狐不仅躲过了一场惩罚,而且还报复了自己的敌人。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之所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智慧。人的强大,不在于有没有权势地位,更不在于体质有多强,力气有多大。关键在一个人的智慧是否强大。
用列那的话说就是:只有凭本事赢来的,才能算是属于自己的。
除了强调智慧的运用,《列那狐的故事》也提出了一道思考题:人的才智在什么基础上运用才是合理的?
列那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不仅惩罚了恶人,同时也欺负了老实人。而那些被列那欺负的动物们,也在想方设法捉弄和企图吃掉其他的动物。换句话说,在这片森林中,呈现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那么,既然都是为了生存,为什么读者会更喜欢列那,而不赞同其他动物的做法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什么基础上运用才是合理的新尺度。
《列那狐的故事》对聪明才智和计谋的合理运用提出了两条标准,分别是:只有为了生存而使用聪明才智才是合理的;在自己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使用计谋才是合理的。列那狐不断地捉弄各种各样的动物而能够获得人们同情的时候,都是在两种特定的形势下进行的:一个就是它和它的家里人快要饿死了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在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
有一次,列那跑到一个城堡去看望表兄,不巧正赶上城堡的主人在打猎,列那陷入猎人的重围,生命危在旦夕。列那跑进城堡,发现城堡里挂着九只狐狸皮,列那急中生智,藏在其中。列那就在城堡里住了下来,吃够了喝够了,在逃跑时还不忘偷走一只鸡。这个故事其实就在告诉人们,当一个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使用计谋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的。
那么,人的机智和计谋的运用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呢?答案是: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为了避险,而是因为贪婪,或因为本性残暴而使用计谋,就是不合理的,就要受到惩罚。
列那曾经多次使用计谋损害他者,比如吃掉母鸡和小白兔,陷害老实的绵羊等,就是因为它的贪婪和残忍的本性在起支配作用。读到这些故事时,人们就会觉得列那是个阴险狡诈的形象,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
此外,作品还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作品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人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弱点:贪婪、虚荣和轻信。
比如狼和狗熊之所以总会受到列那的捉弄,就是因为它们太贪婪,在判决时,列那之所以最后能够逃脱死刑,也是利用了狮王和王后的贪财心理。当时,列那被判处绞刑,当绳索套在列那的脖子上时,列那声称自己有一大笔遗产,果然钩起了狮王的贪欲,不仅自己逃过一劫,而且还借狮王之手,报复了死对头狗熊和狼。
而公鸡之所以吃亏,则是因为虚荣和轻信。当母鸡预感到危险就在面前的时候,公鸡依旧自以为是。列那第一次扑食公鸡失败后,开始向它大灌迷魂汤,赞美它的歌喉美妙,这竟然使公鸡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满足。结果,就在公鸡闭起眼睛,开始生平最精彩的演唱时,列那狐趁机一扑,把公鸡一口叼走了。尽管它后来死里逃生,但付出的却是整个家族成员多个死伤的沉重代价。
在《列那狐的故事》中,体现的是一种完全胶着于现实的生活,它反映了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品虽然写的是一群动物的故事,但是这些发生在动物身上的事件又无一不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描写冬天的诗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回答]《描写月亮的诗句》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小时...
在现在的教育与考试中:得语文者得天下!而从语文考试的趋势看:得阅读者得语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另外在阅...
小学生古诗词手抄报其它古诗词手抄报写美篇古诗乃文化之精髓语言之精炼内容之关于乡村的诗词手抄报古诗词手抄报古诗词手抄报简单我爱古诗手抄报简单又漂...